快轉到主要內容

彌撒

[圖片故事] 1949年聖方濟各扺日400周年,於長崎舉行的主教大禮彌撒
1549年7月27日,耶穌會傳教士聖方濟各.沙勿略抵達日本。
由清理祭器說起
剛剛的主日(七月一日),陪朋友參與了傳統羅馬禮彌撒,當天是耶穌寶血瞻禮,碰巧也有一位剛晉鐸一個月的新神父舉行首祭,還要是隆重大禮彌撒,即有六品及五品襄禮 (詳情看 這裡),這是朋友首次參與隆重大禮彌撒。在彌撒及朝拜聖體後,新神父還有首次祝福及派發聖相紀念咭。 整個禮儀(彌撒+朝拜聖體+聖體降福+新神父祝福) 頗長,期間發生的事也很多。但其中吸引到朋友的一點,是神父送聖體予教友後的祭器清理。當日彌撒主祭和六品分别送聖體,所以祭器有一個聖爵 (chalice) 、三個聖體盤 (paten) (一個盛大聖體,兩個於送聖體時準備接下跌下來的聖體碎屑)、以及兩個聖體盅 (ciborium) 。但神父清理祭器用了超過五分鐘的時間!而朋友正正因這禮儀行動,有一個很好的反省,對筆者也是很好的反醒題材。
[圖片故事] 聖施禮華舉行彌撒
聖施禮華舉行彌撒 「彌撒太長了。」你說;我補充說:「因為你的愛太短了。」-- 《道路》 n.
小朋友望彌撒 - 筆者自述
筆者寫過的小朋友望彌撒系列 (例如 這個 和 這個),最常看見的讀者評論都是「作者肯定未有小朋友,所以才…..」大致都是覺得筆者自己還沒有生育小朋友,所以不會明白父母的艱辛,才輕易地做評論去指點父母該如何如何教育小孩。其實看見這類評論筆者是納悶的,為什麼都覺得筆者必須要有小朋友才有資格給予意見不然就是不夠中肯? 因為這類評論實在太多,而讀者會因為筆者的「身份」而先入為主覺得筆者的意見不聽也罷,所以今天筆者要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媽媽是怎樣帶我去望彌撒的。
小朋友望彌撒 - 遠離那些魔鬼叔叔阿姨
筆者最近在聖堂旁觀了一件事件,讓筆者發現父母要教導孩子學會望彌撒真是一件非常艱鉅的任務,因為要面對的挑戰實在太多了。 事源筆者附近前排坐著一對夫婦,手抱著一個約一兩歲的小朋友。小朋友固然天真可愛,筆者有時也會忍不住在彌撒中分心多看小朋友幾眼 (笑)。那對夫婦其實已經很努力地在帶小孩,小朋友沒有玩玩具也沒有哭鬧,整個彌撒中都非常乖巧安靜,可是在彌撒後期在隔兩排 後方有一個叔叔,竟然手拿著一個手套玩偶在逗小朋友玩,小朋友當然非常開心地目不轉睛地看著,甚至試圖想去往玩具的方向移動,而 父母則要用非常大的力氣才能抱穩小孩而不讓他扭動想脫離控制。 筆者其實長年都在同一聖堂長大,所以那叔叔也算是從小知道的,可能就是因為算是從小認識的長輩,所以他們逗小朋友玩父母也不好意思說些什麼,也不能拒絕。畢竟長輩都只是疼愛小朋友喜歡小朋友才想要逗他們玩。而且環觀現在的風氣,大人逗嬰兒/小朋友實在是很常見的事了,就算沒有筆者看到「自備道具」的,普通也會對小朋友擠眉弄眼,聊天的。也許大人覺得只是很小的事情,就是看小朋友可愛和他們玩一下的「小事」而已。
[活動介紹]耶穌顯聖容瞻禮--聖樂及禮儀
中學時期聽音樂時總有個疑問:究竟CD 中的彌撒曲或其他的聖樂作品是否真的可以在彌撒中詠唱。即使經常在書中讀到這些曲目在那些作曲家在世的時候是在禮儀中出現,但現實生活中卻很少這些機會。
《歷任教宗》十周年快樂!感謝天主!
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在 2007年7月7日頒布了《 歷任教宗》自動手諭,同時致函所有主教,放寬了由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天主的教會》對1969年以前生效的禮書的應用,讓所有拉丁禮神父能夠免卻主教的批准,舉行於1962年有效的禮書,包括彌撒經書 ( Missale Romanum)、日課經 ( Breviarium)及其他聖事典禮的舉行。 而在幾年後聖座再頒布《普世教會》,作為應用上述《歷任教宗》的指引,再一步放寬傳統羅馬禮儀在聖周的運用,讓神父及教友有更大自由使用禮儀革新前的禮儀。
桑普爾總主教講道:凡一城或一家自相紛爭,必不得存立
美國俄勒岡州 砵崙 (Portland, Oregon) 桑普爾總主教 (Archbishop Alexander Sample) 自2013年中接手這教區以來,處處表現他對傳統聖樂及禮儀的熱愛。 於 2015年3月,他在自己的教區的一間隱修院舉行了 主教大禮彌撒。他在講道中提到基督徒應保持團結及合一。 [embed]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TJAiceWb_A[/embed] 在講道的一開始,總主教引述了四旬期第三主日的福音,路加福音11:17 : 凡是一國自相紛爭,必成廢墟,一家一家的敗落。
拜年的啟發——禮儀的創新
農曆新年剛過,相信不少讀者都要拜年。其實拜年期間所做的事情都差不多,都是大家互相祝賀幾句,閒話家常,吃吃過年食物,打打麻雀等等。有些家庭拜年時十分熱鬧,有些則無甚氣氛。如果問到為甚麼有些家庭拜年時氣氛冷冷清清,是因為家庭成員各人的關係都不密切,自然地各個成員都只是為了滿足祖父母的願望來吃飯,吃完就趕著離去。 沒有人會認為沒有過年氣氛便要改變拜年活動:要改善的是各個家庭成員的關係。 改善了家人的關係,拜年時自然有氣氛;家人關係不好,你家裡有個私人影院也沒人來,來了也不是為拜年。 其實禮儀不也是一樣?我們為求增加信友歸屬感,經常問:我們的彌撒或禮儀要有甚麼變化才能吸引人?筆者認為這是問錯了問題。改善了信友跟基督的關係,彌撒不必改變也自然令人舉心向上;信友跟基督沒有關係,彌撒怎樣變也不會吸引信友。
[讀者來函] 神父解答: 9個「面朝東方」的誤解(二)
上星期Prudence分享了 Father Angel 有關「面朝東方」的來函,但只刊登 第一部份,今天刊登餘下的內容,希望各位讀者看畢後也能好好咀嚼內容意思,並帶到祈禱與默想當中。以下用橘色的部份是Prudence認為值得深思的地方,誠邀各位讀者一起細味和作出反思。如果各位讀者對此文有任何問題,歡迎提問,也希望能解答各位心中的疑問,以免引致任何爭議。 同時,繼續歡迎各位讀者也來函分享,以示大公教會之多元。大家可將文章投寄到 mw-reader@gmail.com,詳細內容可按 這裡 參閱。 ** **6. 聖教會既不會以一位樞機的建議、也不會以教廷發言人的聲明來作為正式訓導 由於教會的禮儀是教會生活的高峰和泉源,因此,教會不會隨便頒布禮儀的法則和規定。相反,教宗聖父或有關聖部必定以正式的渠道作出修改或澄清,或通諭、或手令、或訓令等。因此,教會是不會因為一位樞機在一個會議上的建議,或教廷發言人的新聞稿作為正式的訓導,並要求信友跟從。建議只是建議,新聞稿更非用以澄清禮儀問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