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轉到主要內容

靈修

拜年的啟發——禮儀的創新
農曆新年剛過,相信不少讀者都要拜年。其實拜年期間所做的事情都差不多,都是大家互相祝賀幾句,閒話家常,吃吃過年食物,打打麻雀等等。有些家庭拜年時十分熱鬧,有些則無甚氣氛。如果問到為甚麼有些家庭拜年時氣氛冷冷清清,是因為家庭成員各人的關係都不密切,自然地各個成員都只是為了滿足祖父母的願望來吃飯,吃完就趕著離去。 沒有人會認為沒有過年氣氛便要改變拜年活動:要改善的是各個家庭成員的關係。 改善了家人的關係,拜年時自然有氣氛;家人關係不好,你家裡有個私人影院也沒人來,來了也不是為拜年。 其實禮儀不也是一樣?我們為求增加信友歸屬感,經常問:我們的彌撒或禮儀要有甚麼變化才能吸引人?筆者認為這是問錯了問題。改善了信友跟基督的關係,彌撒不必改變也自然令人舉心向上;信友跟基督沒有關係,彌撒怎樣變也不會吸引信友。
[讀者來函]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老神父是教會的寶物
[編者註:一名讀者願意分享他某次探訪一位修會老神父的經驗,當中他看到神父對救靈的重視。] 筆者與內子在新年時間去探望一位,雖已年過八十,仍未從他的工作崗位退下來的修會會士司鐸。本來打算只是一次普通的探訪,但卻又是另外一次獨特的體驗。 由於前往探望的當天是本月份首瞻禮六,特別敬禮耶穌聖心的彌撒。所以那天筆者到達該神父所在的小堂時,見到有很多年青人出出入入。但因為本身那小堂是某大學的宿舍,所以有很多年青學子進進出出本來是很平常的事。 但神父出來見到我們之後,他先抱歉地說要我們稍為等一下,因為他忘記了今天傍晚會有聖心彌撒,之前他要聽告解。他沒有更改見面時間,然而他抱歉地說要我們稍後耐心等待一下,為我和內子當然是沒有問題。並且我們亦趁此機會入去小堂先向耶穌先作祈禱。
帶着「無求」去避靜
又是一篇久違的短文,令筆者執筆的衝動,純粹是筆者一點隨想與靈感,想與各位讀者分享一下。 前陣子,筆者參加了避靜,以準備新一年的開始(向各位讀者補祝:新年進步、主恩滿溢!)、也為這一年立下新的目標與定志,甚至想在避靜中修身,希望有多一點成長,因此對這一次的避靜充滿期盼。 在避靜前與好友閒聊到這一點,他的回覆令筆者改變想法、甚至有另一番體會。我問他:「我發現這幾年的靈修好像沒有增長似的,我實在希望在這趟避靜中很一點的得著。」這位好友給了筆者一些建議,當中一個就是嘗試利用「無求」的心態去參加避靜。
對痛苦的反思
甚麼是痛苦? 人生在世,總少不免要面對不同形式的苦痛:生病、失敗、人與人的關係破列、身邊人的生離死別……正正因為人生苦難多,佛教思想中生老病死皆苦。連「生」在世上都已經是苦,配合他們有著輪迴的觀念,他們的目標就是要修行,最終脫離輪迴,不再經歷生和死。在現代社會,雖然真正的佛教徒不多,但 絕多數人也視痛苦為必定要擺脫的事物,而人生目標則是為自己爭取最大的享樂及盡量擺脫痛苦。 然而對基督徒而言,痛苦在基督的行實、苦難、死亡、復活中,得到了全新的意義。當耶穌基督被問到一些人遇到意外身亡的人是為因為他們的罪時,他卻否定這種因罪過而意外死亡的說法 (路加福音 13:1-4);甚至在一次奇蹟之前,祂明確地說出拉匝祿的病苦是 為彰顯天主的光榮 (若望福音 11:4) 。
耶穌聖名——應受尊崇的名字
梅瑟對天主說:「當我到以色列子民那裏,向他們說:你們祖先的天主打發我到你們這裏來時,他們必要問我: 他叫什麼名字﹖ 我要回答他們什麼呢﹖」天主向梅瑟說:「 我是自有者。」又說:「你要這樣對以色列子民說:那「自有者」打發我到你們這裏來。」天主又對梅瑟說:「你要這樣對以色列子民說:上主,你們祖先的天主,亞巴郎的天主,依撒格的天主和雅各伯的天主,打發我到你們這裏來, 這是我的名字,直到永遠;這是我的稱號,直到萬世。」(出谷紀 3:13-15) 梅瑟問有關天主的問題就是:天主的名字是甚麼?梅瑟問的原因就是, 天主的名字啟示著天主的本質。然而天主的答案很奇怪,思高譯本譯作「我是自有者」,已經夠奇怪;但原文本身更難明白,大概的意思是:「我是『我是』」。這嚴格來說不是一個名字,甚至可以說天主回答說:我沒有一個「名字」 天主沒有一個「名字」,因為祂的全能全知超越任何一個文字所表達的名字所包含的意義。 天主是一切的因,沒有誰可以給祂起名。不久後,天主又說:
靜默的力量——薩拉樞機談禮儀中的靜默
早前有神父給我分享了一個網頁,原來薩拉樞機 (Cardrinal Sarah) ——禮儀及聖事部部長又有新書,名為《靜默的力量——反抗嘈音霸權》。法文原文是 La Force Du Silence ,英文版好像要十一月尾才出版。 著名網上博客 Father Z 及 Sandro Magister 都分別有介紹過這書,也有數段的英文翻譯。筆者覺得很值得跟大家分享。 《靜默的力量》是薩拉樞機跟Nicolas Diat 的訪問筆錄,內容似乎包括著教會現況、神聖禮儀等等議題。雖然當中樞機也有提到朝東獻祭的議題,但 筆者今天卻想分享一下薩拉樞機就禮儀中的靜默的想法。 聖十字若望說過:「靜默是天主的第一種語言。」 然而現在不少信友都沒有經驗過被天主充滿的靜。教友在平時所參與的彌撒未能經驗靜默,所以他們不習慣在聖體前的那種令人震撼的靜默。 然而,樞機指出,靜默是神聖神儀的重要部分,甚至應被視為 sine non quo :沒有靜默便沒有禮儀。 以下是薩拉樞機對靜默的看法。我的 重點 和[筆記]。 問: 在我們的拉丁禮儀中,你會給予「靜默」甚麼角色?你在哪裡見到它,而你怎樣調和「靜默」及「參與」? 薩拉樞機:在天主的偉大前,我們啞口無言。 誰膽敢在全能者前說話?聖若望保祿二世在靜默中見到不同形式祈禱的本質,因為 靜默蘊含一個朝拜的幅度,表現著「在不停地揭示自己就是愛的天主前,一個受造物面對面見到祂的無限超性 (infinite transcendence) 謙遜地接受自己的有限。」 拒絕這可信賴的驚訝和朝拜(confident awe and adoration) 的靜默,就是拒絕天主自由地以祂的愛和臨在攫取我們。[拒絕靜默,就是拒絕天主愛的邀請。] 因此,神聖靜默是我們和天主相遇的地方;因為我們以正確的態度來到祂前,就是 戰慄地站在遠處,卻同時有信心地懷有希望。我們神父必須重新學習對天主的敬畏,和我們跟他的關係中的神聖特質。我們必須重新學習在天主的神聖前、和我們鐸職中無可比擬的恩寵前,懷著驚訝地戰慄。[樞機的這種說法,正正和應著瑪竇福音18章,那個遠遠站著不敢望天的稅吏,他戰慄地站在天主前,然而我們知道只要願意走向天主,我們就能接受慈愛。]
能力、責任、聖召
“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早幾年電影《蜘蛛俠》上映後,以上的對白馬上流行起來。 當然能力越大的人,就應背付起更大的責任,就如耶穌「塔冷通」的比喻之中,一個遠行的人按各個僕人的才能,給予不同的數目的「塔冷通」打理。 天國又如一個要遠行的人,將自己的僕人叫來,把財產托付給他們: 按照他們的才能, 一個給了五個「塔冷通」,一個給了二個,一個給了一個;然後動身走了…… (瑪竇福音 25:14ff) 然而天主的做法往往超乎人的想象。筆者也算是個很貪睡頗懶散的人,但自從兒子出世後,能夠連續睡8個小時的夜晚寥寥可數,早前兒子病倒進醫院筆者也陪了他好幾天,累得不能筆墨形容。 在閒談間,同事說到做爸爸需要很有能力,筆者反省後卻覺得事實正正相反: 不是因為我們強大有才幹才能負起家庭的責任,反而是因為 家庭的責任給予我們能力。 不是單單能力使人負起責任,而是願意背負起責任這個意向使我們有能力。 而這能力的來源,是聖事。
太陽顯現: 聖母在花地瑪最後的顯現
今天10月13日,是天上慈母99年前於葡萄牙花地瑪的最後一次顯現。聖母當時說:「我是玫瑰之后,我希望在這裡蓋一座聖堂,讓罪人在這裡痛悔罪過。」然後天空便出現異象,在場約七萬人看到空中太陽跳動,又自行旋轉像個火輪,便紛紛跪下呼喊:「天主,垂憐我們!」之後,聖家在天空出現,耶穌嬰孩祝福了他們。 聖母在花地瑪的顯現帶出一個強烈的訊息,便是要我們每人多克己、守齋、作補贖,為所有人的皈依祈禱,這包括我們自己每一個人,因為我們同樣是罪人、同樣有不足,而且因天主的愛我們需要不停奮鬥,踏上皈依之路。
聖教宗若望廿三世 -- 《躬行克己》通諭
今天(10月11日)是聖教宗若望廿三世的瞻禮。他在位時年紀也不輕,已接近77歲。然而在位4年多,他召開了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參與了第一會期;在1962年頒布了《羅馬彌撒經書》的修訂,即現行羅馬禮特殊形式所用版本。 聖教宗於 1962年7月1日頒布「躬行克己」通諭 ( Paenitentiam Agere) ,邀請信友以克己補贖來為大公會議祈禱。
召叫聖瑪竇——一條聖召之路
耶穌從那裏前行,看見一個人在稅關那裏坐著,名叫瑪竇,對他說:「跟隨我!」他就起來跟隨了耶穌。當耶穌在屋裏坐席時,有許多稅吏和罪人也來同耶穌和衪的門徒一起坐席。法利賽人看見,就對衪的門徒說:「你們的老師為什麼同稅吏和罪人一起進食呢?」耶穌聽見了,就說:「不是健康的人須要醫生,而是有病的人。你們去研究一下:『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是什麼意思; 我不是來召義人,而是來召罪人。」——瑪竇福音 9:9-13 今天是聖史瑪竇的慶日。筆者相信各位讀者都記得他是一位稅吏,就是在耶穌年代為羅馬人工作,被視為賣國賊的人。然而耶穌召叫他的事蹟卻非常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