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轉到主要內容

mountainandwater

講舊史:德國世青的Pater noster
筆者於2005年參加了的 普世青年節 前往德國科隆,當年的主題是「我們特來朝拜祂」﹝瑪2:2﹞。碰巧當年年初拉辛格樞機被選為教宗,在教宗故鄉之地參與世青又有另一層意義。第一次參加這些大型的國際教友活動,自然是十分興奮,尤其是可以和其他國家的青年教友一起祈禱、避靜、分享信仰,這些都是很好的經驗。
新頌恩的「亞孟」及「Amen」
說是新頌恩帶來困惑可能有一點點誇張,但我也不知道如何說。 事源香港教區聖樂委員會在 2011 年出版了新版本的頌恩信友歌集。其中有一個改動就是,歌集的編輯將「亞肋路亞」改為「Alleluia」及「亞孟」改為「Amen」。前者對教友影響不大,因為無論是誦讀或唱的時候,從來都不是跟從粵音的「亞.助.路.亞」,而是跟拉丁拼文法讀或唱 Alleluia。然而更改「亞孟」為「Amen」則帶出一個問題:怎樣讀?
柏克樞機被貶職
雖然傳聞在十月的特殊主教會議前已經流出,而柏克樞機自己亦在一次訪問中表示聽到有關傳聞,但早兩天,教宗方濟各正式將柏克樞機調離梵蒂岡法院,到一個以往主要給退休樞機的職位:Patron of the Sovereign Military Order of Malta。
梵二文獻及精神
只我由開始對教會禮儀及歷史有興趣開始,久不久便聽到有人說,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下稱梵二﹞說拉丁文已不再用了,全部只用本地話,這就是梵二精神。唔,這是很明顯的,因為別人說從前的彌撒用拉丁文,而我每周參與的彌撒都是中文的。 到了高中,在我應該要讀書溫習準備高考時,我總喜歡做些對考試毫無幫助的事。除了打機外,其中一個就是真的看看梵二文獻。例如梵二怎樣說拉丁文及本地話。畢竟「禮儀本地化」是一個大課題。這樣我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
信則有,不信則無?
早前,李慧琼議員就「雨傘運動」受外國勢力介入,她回應說:「相信就看到證據,唔相信就生安白做。」先不論李慧琼議員的用心是甚麼,筆者對她一點興趣也沒有,也不認為需要認真對待她。只是她提出這種「信則有,不信則無」的態度在不少教友當中都頗為常見,其實這種宗教態度是非常有問題的。
[圖片故事] 領聖體
圖為筆者婚禮彌撒中,輔祭於祭台前準備領聖體。
[圖片故事] 澳門教區劉偉傑神父舉行彌撒
圖片故事: 2014年8月31日劉偉傑神父於香港進教之佑堂舉行彌撒時向祭台獻香。左起為李毓明神父襄禮,劉偉傑神父主祭,梁作偉神父作執事職。
愛者歌也 -- Cantare Amantis est
聖奧斯定說:「愛者,歌也! Cantare amantis est!」歌唱是屬於愛的人。而在每一台彌撒中,也被聖多瑪斯稱為「愛德的聖事」1,我們更應該向上主唱一首新歌﹝詠96﹞。 但要唱好禮儀音樂,我們應先理解在彌撒中的歌唱部分才可。最基本的兩個大類別就是彌撒的 通用部分 (Ordinary ) 及 專有部分 (Propers)。
[[大赦]] -- 追思已亡諸信者
十一月是煉靈月,整個教會為已亡諸信者靈魂祈禱。 之前提過,煉靈中的靈魂需要別人的助佑、祈禱才能夠煉淨升天,以享見天主榮福。其中很值得推薦的方法自然是求「大赦」。「大赦」就是免除公義要求因過犯而必要的罪罰:全大赦(plenary indulgence)就是免除全部的罪罰,而有限大赦 (partial indulgence)就是免除部分的罪。
旅途中的教會及諸聖節
明天是十一月一日諸聖節,雖然在香港這不是必守慶日,但如果不用上班,大家應該儘量參與彌撒。教會在諸聖節紀念天上的諸聖,他們是我們奔向基督的模範和助佑。就如保祿宗徒所寫:「我們既有如此眾多如雲的證人,圍繞著我們,就該卸下各種累贅和糾纏人的罪過,以堅忍的心,跑那擺在我們面前的賽程,雙目常注視著信德的創始者和完成者耶穌」﹝希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