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untainandwater
靜默的力量——薩拉樞機談禮儀中的靜默
早前有神父給我分享了一個網頁,原來薩拉樞機 (Cardrinal Sarah) ——禮儀及聖事部部長又有新書,名為《靜默的力量——反抗嘈音霸權》。法文原文是 La Force Du Silence ,英文版好像要十一月尾才出版。
著名網上博客 Father Z 及 Sandro Magister 都分別有介紹過這書,也有數段的英文翻譯。筆者覺得很值得跟大家分享。
《靜默的力量》是薩拉樞機跟Nicolas Diat 的訪問筆錄,內容似乎包括著教會現況、神聖禮儀等等議題。雖然當中樞機也有提到朝東獻祭的議題,但 筆者今天卻想分享一下薩拉樞機就禮儀中的靜默的想法。
聖十字若望說過:「靜默是天主的第一種語言。」 然而現在不少信友都沒有經驗過被天主充滿的靜。教友在平時所參與的彌撒未能經驗靜默,所以他們不習慣在聖體前的那種令人震撼的靜默。
然而,樞機指出,靜默是神聖神儀的重要部分,甚至應被視為 sine non quo :沒有靜默便沒有禮儀。
以下是薩拉樞機對靜默的看法。我的 重點 和[筆記]。
問: 在我們的拉丁禮儀中,你會給予「靜默」甚麼角色?你在哪裡見到它,而你怎樣調和「靜默」及「參與」?
薩拉樞機:在天主的偉大前,我們啞口無言。 誰膽敢在全能者前說話?聖若望保祿二世在靜默中見到不同形式祈禱的本質,因為 靜默蘊含一個朝拜的幅度,表現著「在不停地揭示自己就是愛的天主前,一個受造物面對面見到祂的無限超性 (infinite transcendence) 謙遜地接受自己的有限。」 拒絕這可信賴的驚訝和朝拜(confident awe and adoration) 的靜默,就是拒絕天主自由地以祂的愛和臨在攫取我們。[拒絕靜默,就是拒絕天主愛的邀請。] 因此,神聖靜默是我們和天主相遇的地方;因為我們以正確的態度來到祂前,就是 戰慄地站在遠處,卻同時有信心地懷有希望。我們神父必須重新學習對天主的敬畏,和我們跟他的關係中的神聖特質。我們必須重新學習在天主的神聖前、和我們鐸職中無可比擬的恩寵前,懷著驚訝地戰慄。[樞機的這種說法,正正和應著瑪竇福音18章,那個遠遠站著不敢望天的稅吏,他戰慄地站在天主前,然而我們知道只要願意走向天主,我們就能接受慈愛。]
[預告] 還記得上次跟神父說「謝謝」是何年何日?
還記得上次跟神父說「謝謝」是何年何日?敬請密切留意二零一六年的將臨期行動:感謝神父!
[圖片故事]愉快的修道生活
又到沉悶的星期一,筆者看到幾張圖片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能力、責任、聖召
“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早幾年電影《蜘蛛俠》上映後,以上的對白馬上流行起來。
當然能力越大的人,就應背付起更大的責任,就如耶穌「塔冷通」的比喻之中,一個遠行的人按各個僕人的才能,給予不同的數目的「塔冷通」打理。
天國又如一個要遠行的人,將自己的僕人叫來,把財產托付給他們: 按照他們的才能, 一個給了五個「塔冷通」,一個給了二個,一個給了一個;然後動身走了…… (瑪竇福音 25:14ff)
然而天主的做法往往超乎人的想象。筆者也算是個很貪睡頗懶散的人,但自從兒子出世後,能夠連續睡8個小時的夜晚寥寥可數,早前兒子病倒進醫院筆者也陪了他好幾天,累得不能筆墨形容。
在閒談間,同事說到做爸爸需要很有能力,筆者反省後卻覺得事實正正相反:
不是因為我們強大有才幹才能負起家庭的責任,反而是因為 家庭的責任給予我們能力。
不是單單能力使人負起責任,而是願意背負起責任這個意向使我們有能力。 而這能力的來源,是聖事。
加爾都西修會的玫瑰經
早在七、八年前,筆者第一次看了記錄片《Into Great Silence》,深深被加爾都西修會 (Carthusian) 的靈修吸引。這是電影預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gNj2Sf_mgo
強烈建議讀者抽時間, 一氣呵成地 觀看整套紀錄片。你會完全被這靜默充滿著,開始明白隱修生活傑出之處。
聖教宗若望廿三世 -- 《躬行克己》通諭
今天(10月11日)是聖教宗若望廿三世的瞻禮。他在位時年紀也不輕,已接近77歲。然而在位4年多,他召開了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參與了第一會期;在1962年頒布了《羅馬彌撒經書》的修訂,即現行羅馬禮特殊形式所用版本。
聖教宗於 1962年7月1日頒布「躬行克己」通諭 ( Paenitentiam Agere) ,邀請信友以克己補贖來為大公會議祈禱。
色情文化的傷害——聖若望保祿二世的啟示
筆者剛剛開始閱讀 卡羅爾.華廸卡主教 (Bishop Karol Wojtyla)1 所著的《愛與責任》( Love and Responsibility)。這本書可以說是為將來華廸卡主教成為教宗後,連續一百多篇的星期三講道 (Wednesday Audience) 講論「身體神學」( Theology of the Body)2 的思想基礎。
召叫聖瑪竇——一條聖召之路
耶穌從那裏前行,看見一個人在稅關那裏坐著,名叫瑪竇,對他說:「跟隨我!」他就起來跟隨了耶穌。當耶穌在屋裏坐席時,有許多稅吏和罪人也來同耶穌和衪的門徒一起坐席。法利賽人看見,就對衪的門徒說:「你們的老師為什麼同稅吏和罪人一起進食呢?」耶穌聽見了,就說:「不是健康的人須要醫生,而是有病的人。你們去研究一下:『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是什麼意思; 我不是來召義人,而是來召罪人。」——瑪竇福音 9:9-13
今天是聖史瑪竇的慶日。筆者相信各位讀者都記得他是一位稅吏,就是在耶穌年代為羅馬人工作,被視為賣國賊的人。然而耶穌召叫他的事蹟卻非常吸引人。
名不正則言不順——《樂山樂水》的命名考慮及天主教法典第300條
《樂山樂水》成立之初,筆者和其他作者都考慮過這裡的名字。筆者打算分享一下我們命名這網誌的考慮,包括 意義 及 天主教法典 的問題。
《樂山樂水》名字出處 # 名字《樂山樂水》1 取自「論語.雍也」:
子曰:「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筆者相信,智慧/知識 ( sapiens),以及仁愛 ( caritas)均是實踐天主教信仰的重要元素。
堅離地聖人 —— 聖若瑟.谷白
昨天九月十九日是主日,但本身其實是聖若瑟.谷白 (St. Joseph of Cupertino) 的紀念日。 聖若瑟.谷白是名符其實的「堅離地」聖人,因為他在世的時候,經常在神魂超拔的時候會浮在空中。[「堅離地」乃香港新潮用語,意思是「真正離開地面」,或「不貼近現實」的意思,而讀音也近似地名「堅尼地城」]